Latest Posts
蛋白質的定義
缺少蛋白質會有哪些症狀?
該補充多少才合理?
優質的蛋白質來源有哪些?各自的蛋白質的含量?
三餐的蛋白質分配
增加蛋白質需要注意哪些
增肌減脂族如何補充蛋白質
肌少症族群如何補充蛋白質
老人長者如何補充蛋白質
發育中青少年如何補充蛋白質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新聞,「減重」在台灣已是一個流行風潮,但不少人為了急於獲得減重瘦身成效,所實行的減重方法不正確,不但瘦不下來,反而傷身,更可能造成自己一生健康的損害。
一.什麼是減重不當?
一般民眾常見不適當的減重方法,包括:不均衡的飲食、斷食,或服用非醫師開立處方的減重藥物等等。
(一)哪些是不當的減肥法?
以下彙整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所指出的不當減肥法,如有減重需求的您,切記勿採取以下方式減重喔!
-
不當的飲食療法:
長期節食或不均衡的飲食會使身體缺乏足夠的營養素,基礎代謝率降低,減重效果無法持久,且容易造成免疫力下降及身體的損傷。 -
吃菜、肉減肥法:
即高蛋白低熱量法,會造成營養素不均衡,可能導致酮酸中毒、容易造成腎臟及腦部的損傷,嚴重也可能因體內的電解質不平衡,有引起死亡的風險。 -
吃菜不吃肉/只吃水果減肥法:
為極低脂肪、極低熱量飲食減肥法,例如:只吃川燙蔬菜及水果,會缺乏必需脂肪酸,造成脂溶性維生素利用率降低、肌肉流失等傷害。 -
斷食法:
可能造成體內各種重要的營養素缺乏,除了造成體重掉太快,肌肉流失,也可能造成腎臟及腦部的損傷。 -
減肥餐包:
缺乏正常飲食、攝取營養單調,膳食纖維不足。 -
非法減肥藥:
非法減肥藥常含有安非他命、緩瀉劑、利尿劑、甲狀腺素等成分。服用之後,易造成頭痛、興奮、失眠、不安、噁心、嘔吐、腹瀉、腹痛、心悸、肌肉無力、精神錯亂、腎衰竭、虛弱、癱瘓、心跳不規則,甚至有死亡的危險。 -
使用減肥霜(膏)、推脂棒或緊身衣:
常造成皮膚過敏、皮膚炎等傷害,穿著緊身衣更可能導致人體血液循環不良,造成壓瘡類的傷害。 -
使用埋線、耳針、針灸:
中醫減肥常利用刺激穴位抑制食慾,或干擾特定穴位加速人體代謝。若有不當的醫療行為、傷口處置及未消毒完全的針灸針與羊腸線,更可能造成過敏反應,或傷口感染的問題。
(二)減重不當所帶來的風險?
體重過輕,對育齡女性最直接的影響,是月經不規則和不易受孕,還有體力不濟、注意力不集中、貧血、骨質疏鬆等複雜問題。
發育中的年輕女性正是累積骨本的最佳時機,一旦體重過輕,還可能會增加骨鬆性骨折的機會,造成失能,甚至死亡的風險。
二.肌少症的成因和健康風險
由於極端的減重方法,會讓體重在短時間內下降很多,讓身型消瘦,但同樣的也讓人體的肌肉量消減,但減去的大多是水分及肌肉;如果後續飲食狀態又恢復正常,熱量攝取超過身體所需時,多餘熱量轉變成脂肪儲存起來,體重回升又會再度增加,同時內臟脂肪也增加了,更會引發心血管及內分泌疾病。
(一)肌少症的成因
-
肌少症形成的原因一:久坐不動
待在辦公室裡的上班族為最高風險群,因為工作日坐滿坐好,至少8~10個小時之外,回到家繼續坐在沙發看電視、滑手機。
-
肌少症形成的原因二:不當(極端)的減肥
常見的不當減肥:節食,這種方法減去的大部分都是肌肉,因此很多人在節食時,錯以為體重少了好幾公斤,高興之餘,事實上減去的很多是「肌肉」而不是「脂肪」。
-
肌少症形成的原因三:營養失衡
由於現在很多人生活忙碌,大多時候很難好好坐下來吃一餐。因此當有時間用餐時,會以大吃大喝,或是吃速食解決一餐,但這些都是營養失衡的關鍵。
(二)肌少症的徵兆有?
-
肌少症的徵兆:走路遲緩
室內平地行走困難(6公尺內行走,每秒速度少於0.8公尺)。 -
肌少症的徵兆:握力下降
取物困難,拿不動5公斤沙拉油罐、毛巾擰不乾。 -
肌少症的徵兆:行動吃力
從座椅起身變得困難,例如需要撐扶手才能起身;爬10階樓梯出現困難,例如爬三兩下就需要休息。
4. 肌少症的徵兆:反覆跌倒
跌倒機率增加,過去1年來連續跌倒2次以上。
5.肌少症的徵兆: 體重減輕
非刻意減重,6個月內體重減輕5%。例如:原體重60公斤的長者,半年內無故減輕了3公斤,就應注意。
如有以上徵兆出現,很有可能是肌少症的早期症狀,要留意是否有營養不足、慢性疾病產生,建議可到地方的營養推廣中心或醫院的健康門診諮詢及評估。
三. 什麼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血糖失衡的表現,血糖指的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的範圍,約落在70-140mg/dL之間,最多不會超過200mg/dL,所以當空服的血糖大於這個正常值時,就是罹患了糖尿病。
因此,當減重不當,例如節食時,也可能造成人體血糖的不平衡,提高了罹患糖尿病的機率。
糖尿病可分為第1型糖尿病(胰島細胞遭破壞,造成胰島素缺乏)、第2型糖尿病(胰島素阻抗,及合併相對胰島素缺乏)、其他型糖尿病、妊娠型糖尿病等等。
(一)糖尿病的成因?
- 第一型糖尿病:
負責分泌胰島素的胰島細胞,被免疫系統或其他原因破壞,導致先天性缺乏胰島素,必須透過注射胰島素來維持身體的糖分代謝,避免酮酸中毒。 - 第二型糖尿病:
是最常見的糖尿病型態,通常是因為某些身體狀況像「肥胖」,而導致「胰島素阻抗」,也就是身體有分泌胰島素,胰島素卻無法發揮作用,導致身體處在高血糖狀態。
(二)糖尿病會引起的併發症有哪些?
-
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有:心臟病
50%的糖尿病患者會得到心血管相關疾病,如:心肌梗塞。
-
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有:腎臟病變
40%的糖尿病患者會得到腎臟相關疾病,需要洗腎。 -
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有:視網膜病變
30%的糖尿病患者會得到視網膜相關疾病,如:視網膜剝離、失明。
最後,如有減重的需求,建議徵詢專家或至醫院的減重門診,經過診斷後採取適合的減肥方法或建議,千萬不要只參考網路上的減肥方法,以免造成自己身體不可逆的損害。
參考連結:
https://www.mohw.gov.tw/cp-3209-23673-1.html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42&pid=9726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807645
https://health.tvbs.com.tw/medical/331589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0/1/10/n11782826.htm
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359
https://health.udn.com/health/disease/sole/180#theme_1
https://heho.com.tw/archives/191142
https://blog.health2sync.com/what-is-diabetes-symptoms-type-care/
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們,除了有忙碌壓力大的全職工作,下班後照顧家庭的第二份工作,讓人疲憊不堪,一到週末就常大嗑美食療癒心靈,但其實為身體埋下了隱藏的健康地雷,這樣的生活型態,除了容易讓我們有罹患三高的內在健康危機,還有外在的健康危機,那就是成為一名「泡芙人」!
一.什麼是泡芙人?
泡芙人就是看起來外型雖然還算正常,但摸摸自己身體的肉無彈性,體脂率高得驚人(通常為30%以上),就是所謂的「泡芙人」!
而且,根據臨床研究顯示台灣約有一半的成年女性是泡芙人,依照轉業說法,就是的「隱性肥胖」。

拒當泡芙人! 醫: 增加肌肉減少體脂肪有妙招
(一)什麼是體脂率?
通常以百分比定義,在身體組成內,肌肉、骨骼、脂肪等的佔比其中之一,就是脂肪比率。而體脂肪又分為皮下脂肪、內臟脂肪,這兩者都可能是變成泡芙人的原因之一。
-
皮下脂肪:
成在皮膚底下,分布於全身(大腿、手臂、腹部),用手輕輕一捏就可以捏起的部位,大多為皮下脂肪,也是影響外觀的主因。
-
內臟脂肪:
存儲在器官周圍,保護內臟器官的脂肪。內臟脂肪並不是越多越好,過多的話會導致健康問題,如:脂肪肝、糖尿病、動脈硬化等疾病。

拒當泡芙人! 醫: 增加肌肉減少體脂肪有妙招
二.泡芙人的具體特徵?
上述的泡芙人專業定義了解後,相信大家仍然對「泡芙人」的具體特徵還不清楚,以下列出三項「泡芙人」的特徵給大家參考喔!
(一)泡芙人特徵一:高體脂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標準建議,女性在30歲以下,體脂率超過25%以上為肥胖,到了30歲以上,體脂率超過30%以上為肥胖。
-
常見身形:上窄下圓
泡芙人最明顯的特徵為「體脂肪過高」,常見的身形為「蘋果型」、「梨型」,腰圍與下半身明顯比較肥胖。
(二)泡芙人特徵二:肌肉量少
「肌肉量少」的人通常沒有運動習慣,只喜歡靠有氧運動減重,但當體重減輕,其實肌肉也同時減掉了。
其實「增加肌肉量」應是首要的運動目標,當人體擁有足夠的肌肉量,才更有助於「脂肪燃燒」,達到有效減肥的目的。
(三)泡芙人特徵三:飲食和作息不恰當
- 泡芙人特徵:愛吃甜食
午後辦公室同事們相約來杯手搖飲,週末和朋友來個咖啡廳甜食下午茶,工作時間緊湊將零食果腹,看起來吃進的熱量不多,卻是悄悄地將身體養成泡芙人!不僅是甜食,精緻澱粉(麵條、麵包)都會造成脂肪堆積。
- 泡芙人特徵:忙碌、壓力大
忙碌、壓力大,長期久坐活動量不足的上班族,可能導致「代謝下降」有很高的機率讓自己變成泡芙人。泡芙人長期作息不正常、三餐不固定、身體代謝紊亂,長期的壓力累積,也可能進而引發代謝症候群與三高問題,因此泡芙人常感到精神不濟、容易疲勞,做運動也會有氣無力。

拒當泡芙人! 醫: 增加肌肉減少體脂肪有妙招
三. 如何擺脫泡芙人?
我們現在了解什麼是泡芙人,和泡芙人的特徵和潛在健康危機,如果你發現以上的特徵都中了,就要趕快改善自己的生活作息,並改善身體的健康狀態喔!
以下分享來自醫生建議平常我們就可以做的「增肌減脂」妙招,一起來「健康瘦」,擺脫泡芙人!
(一)擺脫泡芙人第一式:增肌3大妙招

拒當泡芙人! 醫: 增加肌肉減少體脂肪有妙招
-
重量訓練
至少 4 週的重量訓練,可能有助於平均減少 1.46% 的體脂,它還可以顯著減少身體脂肪量和內臟脂肪,這是一種圍繞腹部器官的脂肪。
另外,也有助於保持無脂肪質量,也可能會增加人體在休息時,所燃燒的卡路里。
-
遵循高蛋白飲食
多項研究表明,多吃優質蛋白質可降低身體脂肪過多和肥胖的風險,高蛋白飲食也可能有助於在減肥期間,保持肌肉質量和新陳代謝。
每天在飲食中增加攝取高蛋白質的食物,例如:肉類、海鮮、雞蛋、豆類、豆腐和牛奶、乳酪和優格等乳製品。
-
每天至少喝5杯水
除了補充蛋白質之外,也需要碳水化合物與水分,蛋白質經過消化分解,會形成糖原儲存在肌肉當中,提升肌肉訓練的效果,而轉化的過程中,每儲存1公克的糖原,就會需要3公克的水分。
因此,每天最少應該要喝5杯,總共大約是一公升左右的水,才能夠讓肌肉順利生長。

拒當泡芙人! 醫: 增加肌肉減少體脂肪有妙招
(二)擺脫泡芙人第二式:減少脂肪3大妙招
-
減少脂肪第一招:增加有氧運動
國外研究發現,有氧運動可以增加肌肉質量,減少腹部脂肪、腰圍和身體脂肪。
大多數建議每週進行 150-300分鐘的中度至劇烈運動,或每天大約 20-40 分鐘的有氧運動,例如:跑步、步行、騎自行車和游泳。
-
減少脂肪第二招:喝咖啡/無糖的飲料
咖啡含有咖啡因,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和脂肪分解。 研究表明,攝入大量咖啡因可能有助於減肥。
選擇無熱量的飲料,例如:水或無糖綠茶,可能會幫助脂肪燃燒。
例如:飯前喝 570 毫升的水可以增加飽腹感,減少飢餓感,並減少進餐時攝入的卡路里數量。綠茶含有咖啡因,並富含抗氧化劑,這兩者都可能有助於增加脂肪燃燒和新陳代謝。
-
減少脂肪第三招:補充益生菌
國外研究發現,服用益生菌的人的體重、脂肪百分比和 BMI 有明顯下降的現象,因為乳桿菌屬中的某些益生菌菌株,可幫助減肥和減脂。
日常飲食中,我們也可以攝取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如:豆豉、納豆、康普茶、泡菜和酸菜等等,來增加體內益生菌。
參考連結:
https://www.womenshealthmag.com/tw/fitness/work-outs/g33389148/skinny-fat/
https://www.edh.tw/article/33132/2
https://www.healthline.com/nutrition/best-ways-to-burn-fat#intermittent-fasting
https://www.edh.tw/article/30038
圖片來源:
Freepik
大家都知道要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態,維持適當的體重是很重要的基本。但有沒有人是越努力減肥,體重不減反增,甚至覺得自己連吸空氣或喝水都會胖,身形依舊擺脫不了泡芙人?!
一.越減越肥的原因?
極大的可能是「壓力肥」,讓你的減重之路出現了重大阻礙。

越減越肥! 體脂過高當心當心埋下健康未爆彈!
(一)壓力的來源:
生活上掛心的瑣事,或是工作上的壓力,有的是個性要求完美,總是精神緊繃無法放鬆,就像隨時處在備戰狀態,身體會分泌一種壓力荷爾蒙,讓胰島素停止工作,身體的糖份化為脂肪儲存,並且會優先儲存在腹部。
(二)壓力的影響:
1.「壓力荷爾蒙」- 影響食慾調節
壓力會影響到調節食慾的荷爾蒙,抑制讓我們感覺到飽的「瘦素」(leptin)分泌,並會讓我們感覺到餓的「飢餓素」(Ghrelin)分泌,這就是為何壓力大的時候容易食慾大增。
-
調高大腦的「體重設定點」
大腦的「體重設定點」,是體重維持平衡的重要因素。當身體在備戰緊繃狀態,生理反應自然是要囤積戰備糧食能源,這就是為什麼少吃也減不下來,或減重下來很快又復胖的原因。
(三)其他造成肥胖的原因:睡眠不足
「睡眠不足」也會讓身體荷爾蒙分泌成為「易胖」的體質狀態,且伴隨了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
除了體重的增加,我們還要關心體內的體脂肪,這個看不見的引爆點,如果體脂過高,則容易成為健康的未爆彈喔!

越減越肥! 體脂過高當心當心埋下健康未爆彈!
二.體脂是什麼?
「脂肪」是身體能量的來源之ㄧ,除了維持體溫,緩衝外來的撞擊,更可以滋潤皮膚,維持荷爾蒙的正常運作。適量的脂肪對人體具有保護作用,可以固定及保護人體的內臟器官。
根據調查,九成減重的人面臨復胖困擾,關鍵點在「體脂肪」,因此現代醫學測量肥胖不再只「測體重」,而是「測體脂肪」。
(一)體脂肪知多少?
「體脂肪」是重要的身體指標之一,但體脂肪含量「越低越好」也不是正確的觀念,因為體脂過高或過低,都會對人體的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體脂過低時,女性會有生理期紊亂,甚至停經的現象,男性也會降低雄激素,影響生殖能力、免疫系統等功能。
因此,重要的是要維持「適當」的體脂肪含量,而非追求過低的體脂肪含量。
-
體脂肪在身體哪些部位?
人體體脂肪分皮下脂肪及內臟脂肪二種,最容易儲存在腹部;此外,下巴、手臂也是體脂肪容易囤積的位置。
-
體脂肪和體重的關係?
體重正常≠體脂肪正常。
因為未能將體脂肪降到標準值,減掉的是水分或肌肉,則會提高復胖機率。例如:外表身形纖瘦,但體脂肪率在30%以上,這種俗稱「泡芙族、泡芙人」,雖然外表不胖,仍是肥胖。反之,很多運動員體重超重許多,但體脂肪率只有20%,不能稱之肥胖。
-
體脂率是什麼?
體脂肪率是指體內脂肪的比率,即「人體脂肪」與「體重」之百分比 :脂肪重量 ÷ 體重 x 100%。
(二)體脂率的標準
體脂肪率是「體脂肪重量」佔「體重」的百分比,女性的身體脂肪的比例通常高於男性,此外,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身體脂肪也會相對增加。
根據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建議的健康的體脂百分比如下:
- 女性:
– 20-39歲:21%-32%
– 40-59歲:23%-33%
– 60-79歲:24%-35%
- 男性:
– 20-39歲:8%-19%
– 40-59歲:11%-21%
– 60-79歲:13%-24%
因此,體脂肪率若超過30%,健康就會開始走下坡,心血管疾病等風險因子升高;超過40%的話,就容易引發內分泌失調;體脂肪過低也不利健康,女性會有停經症狀。

越減越肥! 體脂過高當心當心埋下健康未爆彈!
三.變成泡芙人!體脂過高的成因?
(一)體脂過高的成因一:活動量少
人體的肌肉,本來就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漸漸流失,若長期活動量不足,更無法幫助肌肉生成,因此體內的脂肪比肌肉多,就會讓體脂率上升。
(二)體脂過高的成因二:飲食不均衡
攝取過多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時,沒有被消耗掉的熱量就會轉化成脂肪處存在體內,造成體脂肪增加。
(三)體脂過高的成因三:睡眠不足
研究發現,若睡眠長期少於5小時,就會減少分泌降低食慾的瘦體素(Leptin),並增加提升飢餓感的飢餓素(Ghrelin),讓人吃個不停。
(四)體脂過高的成因四:壓力大/情緒不穩
身體在壓力大或情緒不穩時,會分泌一種叫做「腎上腺皮質醇」的壓力賀爾蒙,它會促進體內脂肪的合成,增加飢餓素的分泌,以及造成瘦體素阻抗,讓人更容易感到飢餓。
(五)體脂過高的成因五:不當減重
由於急於見到減重效果,有些人會採用了節食或大幅減低熱量的方式,一開始讓體重快速下降,但減去了大多是水分和肌肉,長期下來可能會讓骨質流失,影響人體的基礎代謝率,因此再恢復正常飲食後,更容易生成脂肪,讓體脂率上升。

越減越肥! 體脂過高當心當心埋下健康未爆彈!
四. 體脂過高會帶來什麼健康風險?
體脂過高除了造成身形的不健康,也會帶來慢性病的可能,而明顯的會從以下三項指數表現:
(一)體脂過高的健康風險:高血糖
體脂過高會增加「胰島素阻抗」,而胰島素是幫助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肌肉、肝臟等細胞,轉換成身體所需的能量;影響胰島素的工作效率,讓人無法有效地控制血糖,提高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二)體脂過高的健康風險:高血壓
當過多的脂肪堆積在血管內壁,會容易造成血管狹窄及硬化,血壓也會因此升高,增加罹患中風、心肌梗塞、腎臟病變等風險。
(三)體脂過高的健康風險:高血脂
體脂肪也是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指標之一,因為當過多脂肪囤積在腹部,就要注意可能會因內臟訪偏高,形成脂肪肝的情形。
所以體脂過高對人體的影響,絕對不只是身形的影響,還有內在潛藏的健康危機,希望大家看完後,當需要減肥時,對自己的體脂控制有更深的印象。也建議大家前往專業的診所或醫院減重門診,由醫生或專業人士提供適合的診斷與建議。
參考連結:
https://tw.news.yahoo.com/news/總是越忙越胖-越減越肥-醫師五招-減肥先減壓-改變肥胖命運-020000024.html
https://www.ch.com.tw/index.aspx?sv=ch_fitness&chapter=epaper20180904
https://www.oserio.com/cht/living/何謂體脂肪率.html
https://blog.worldgymtaiwan.com/is-it-healthy-to-have-a-low-body-fat-percentage
當病患需要手術時,在開刀前會有許多的檢查項目,確保手術可以安全進行,而常見的檢查項目有:抽血、胸部 X 光、心電圖等。
如果手術的範圍越大,年紀越長,需要檢查的項目和範圍也會增加,假捨是開肝臟、大腸等腹部手術,就會需要: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等,更詳細的檢查。
相對的術後的照護,也很重要,畢竟會造成人體的體力流失和傷口,但現在的醫術進步,能將手術的傷口盡量縮小,但還是不能輕忽,以免造成感染的可能。
一.手術前的準備
手術前,為了防止手術部位感染,但不同手術醫生也會提供不同的準備建議,但一般來說可以預先準備以下事項:
(一)清潔:
-
預計的手術部位:
為防止手術中的感染,可以先將手術部位的周圍清潔乾淨。
-
指甲上的藝術指甲:
手術過程中,醫生會從病患的嘴唇、指甲是不是蒼白來觀察患者狀況,所以指甲如有指甲油,會影響醫護的判斷。
(二)空腹:
一般手術通常會要求術前幾小時空腹,如果是大腸相關手術,則有可能需要灌腸、清腸。
而平常有在服用慢性病藥物的患者,必須要讓醫生知道現在有服用的中西藥及營養保健品,由醫生判斷是否須在手術前停藥。
(三)充分瞭解手術過程和醫材:
因為一般外科手術,主要是要對患部「切除」或「重建」,因此需了解是否會移除器官、腫瘤,或放醫材進入體內。

術後營養照顧是關鍵!醫:優質蛋白質可以幫助體力與傷口快速恢復,避免感染
(四)手術常用的疾病:癌症
手術常用於治療「癌症」,因為這是將癌症從體內移除的常見方式。一般的手術過程中經常使用小而且薄的刀片,也就是所謂的「手術刀」,或其他銳利的工具切割開皮膚、肌肉,有時候也需要切開骨頭。
而對於癌症常見的手術類型有以下:
-
癌症常見手術:開胸手術(稱為傳統肺癌胸廓切開術)
醫師把手伸入胸腔「目視」清除腫瘤,需要鋸斷 1 ~ 2 根肋骨,傷口長達 20 ~ 30 公分,病人會承受較大的痛楚。 -
癌症常見手術:乳房全切除手術
過去為求安全多使用根除式乳房切除術,但隨著女性對生活品質和外型美觀漸重視,已朝向「僅切除腫瘤,儘量保留乳房」,並發展出可維持乳房外觀的手術─乳癌腫瘤切除加整形手術(Oncoplastic surgery)。
-
癌症常見手術:剖腹手術
通常是為看清腹腔內的惡性腫瘤的區域,必須以「目視」的方式開刀,因此,病人的腹部常會留有約 20 公分的疤痕。
-
癌症常見手術:微創手術
近期的手術形式則是多採用「微創手術」,僅在胸部或腹部打幾個洞,甚至只劃開 1 個 2 公分小洞,伸入器械就可完成切割腫瘤、止血、縫合等所有步驟。
常見的微創手術,有:胸腔鏡微創手術、腹腔鏡微創手術、機器人手臂手術。

術後營養照顧是關鍵!醫:優質蛋白質可以幫助體力與傷口快速恢復,避免感染
二.手術後的照護
因手術需要而禁食了一段時間,或是進行了腸胃道相關手術後,不建議攝取大量的固體食物,因為會刺激原本是休息狀態的消化系統,造成人體的不是;建議從流質、半流質型態的食物攝取,例如:蒸蛋、麥片粥、大米粥、軟爛的麵線等,再逐漸恢復的正常飲食型態。
除了飲食上要注意,還有其他的術後照護要留意,以下列出幾項常見的術後照護,提供給大家參考喔!
(一)術後照護方法一:飲食方面注重「蛋白質」的補充

術後營養照顧是關鍵!醫:優質蛋白質可以幫助體力與傷口快速恢復,避免感染
-
攝取足夠的「蛋白質」:
術後攝取足夠且優質的蛋白質很重要,因為身體需要更多的蛋白質來促進傷口癒合,蛋白質也有助於增強肌肉和改善免疫系統。
常見的蛋白質食物來源,包括:
- 瘦肉、去皮家禽、魚
- 蛋
- 大豆和豆製品,如:豆腐、豆干、強化豆奶
- 牛奶和乳製品,如:優格
- 豆類和扁豆
- 堅果
還有其他萃取的高含量蛋白質補充品,如:
- 乳清蛋白
- 大豆蛋白
- 豌豆分離蛋白
-
多補充纖維:
術後患者最常見副作用之一是「便秘」,因此要吃大量的蔬菜水果,幫助腸道通暢。
-
補充原形食物:
原型食物才含有更完整的營養素,例如:選擇「糙米」而不是白米或麵食,選擇全麥或全麥麵包而不是白麵包,選擇「整個水果或蔬菜」而不是果汁,點一份烤「馬鈴薯」而不是薯條。
-
健康的脂肪:
健康的脂肪像是:橄欖油、鱷梨、堅果以及鮭魚等魚類,有助於增強免疫力,防止感染,並加快傷口癒合。
-
補充碳水化合物:
手術後另一個常見的副作用是「疲勞」。因為手術過程中,會流失許多能量,並且需要大量的能量來修復手術造成的損傷,而碳水化合物可以治愈傷口所需的能量。
【延伸閱讀】 手術後飲食禁忌有哪些?開刀後營養品從「流質食物」開始補元氣、素食補品正夯!術後保養喝素食雞精 輕鬆強健自身保護力

術後營養照顧是關鍵!醫:優質蛋白質可以幫助體力與傷口快速恢復,避免感染
(二)術後照護方法二:放鬆練習
手術前,患者會充滿高壓緊張的情緒、術後疼痛感等,在術後,可利用呼吸練習做為緩解,搭配引導式的冥想,更能讓身心更為穩定,也可能有助於術後的恢復。
(三)術後照護方法三:術後保健食品補充

術後營養照顧是關鍵!醫:優質蛋白質可以幫助體力與傷口快速恢復,避免感染
「麩醯胺酸、維生素C、鋅」等都是癌症患者營養補充重點。另外因手術會引起的發炎反應,造成傷口腫大,可服用「鳳梨酵素」協助術後的傷口消腫。
還有幾種營養素推薦補充:
- 維生素C:維生素C有助於傷口癒合和增強免疫系統。新鮮水果如橙子、草莓、葡萄柚和蔬菜如紅椒、西蘭花都是豐富的維生素C來源。
- 維生素A:維生素A有助於促進細胞增長和修復。胡蘿蔔、南瓜、葉綠菜等富含維生素A。
- 鈣質:手術後可能需要更多的鈣質來有助於骨骼健康。牛奶、乳製品、綠葉蔬菜和豆製品都是良好的鈣質來源。
- 鉀質:手術和一些藥物可能會導致鉀質流失。香蕉、土豆、橘子和蘋果等食物富含鉀質。
- 鐵質:鐵質是紅血球中的重要成分,有助於運送氧氣。紅肉、豆類、全穀物和深綠色蔬菜都含有豐富的鐵質。
- 膳食纖維:膳食纖維有助於預防便秘,並促進腸道健康。全穀類、蔬菜、水果和豆類都是良好的膳食纖維來源。
開刀後只知道喝雞精?術後營養品推薦全植萃雞精滋補養生
需要探病時,大家腦海中第一個想到的應該都是雞精、雞湯、鱸魚精、鱸魚湯…等等滋補養生的流質營養補充品,然而,傳統熬煮的方法口味可能偏油膩,過度攝取也會增加膽固醇。若您想以更巧妙的方式補充蛋白質,現在市面上琳瑯滿目的滴雞精補品絕對是術後病患的不二之選。
對於更注重低熱量和低膽固醇的人群,近來也陸續推出全植萃雞精,降低油膩的膽固醇,採用植物性精華如香菇、漢方中藥材來替代雞肉蛋白質,不僅可作為術後補身的療癒食品,更能品嘗到輕盈無負擔的美味。
其實,食補更重視營養均衡。若只盲目補充單一營養素,反而可能導致體質失調。開刀後,想要迅速恢復昔日體力,明智地選擇食物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看完以上內容,相信大家對於術後照護的重要性和方式,有了初步的概念,但仍然要以醫生的專業建議為主喔!
參考連結:
https://heho.com.tw/archives/166583
https://www.tci-mandarin.com/ec99/rwd1277/category.asp?category_ID=495
https://cancer.commonhealth.com.tw/article/136
https://www.mountelizabeth.com.sg/health-plus/article/best-foods-post-surgery-diet
https://blog.ruijiabeauty.com/aftercare_grace_dietician/
https://soulsticewellness.com/blog/tips-for-taking-care-of-yourself-after-surgery/
由於長者會因年紀增長而有身體老化的問題,首先影響的就是肌肉與骨骼系統,因此「肌少症」成為高齡社會最熱切關注的議題。
因為「肌少症」最常見的徵兆就是會讓人常常很累,因此限制了行動,更嚴重的是,會讓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提高。因為如果一個人心智正常,卻因身體老化無力必須長久臥床,這個人的心智退化速度將會不斷加速。
因此,「肌少症」也被認爲是長者失能失智的兇手之一。

小心! 肌少症是長者失能失智的兇手! 醫:補充足夠營養,攝取蛋白質可逆轉肌少症
一.長者失能失智的成因
「失能」其實是一個廣義名詞,第一種是領取身心障礙手冊者,第二種是失去工作能力者,第三種是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者。
「失智症」是一個進行性退化的疾病,從輕度時期的輕微症狀,逐漸進入中度、重度、末期症狀,疾病退化的時間不一定,有個別差異。而常見的類型有: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
(一)常見的長者失能的原因
在眾多的失能原因中,可分為以下兩大類:
-
立即式:
例如:中風、骨折,造成生活自理能力瞬間變弱。
-
漸進式:
例如:失智症、關節疾病、高齡衰弱,即生活自理能力漸漸變弱,而不是瞬間。

小心! 肌少症是長者失能失智的兇手! 醫:補充足夠營養,攝取蛋白質可逆轉肌少症
二.什麼是肌少症?
如果小腿圍男生小於34公分、女生小於33公分,男女握力分別低於28、18公斤,就可懷疑有了「肌少症」,而更詳細再做上肢肌力測試,例如:握力測試、蹲下站起的時間、下肢肌力測試,以及問卷填寫等,或經過醫院檢查評估診斷是否罹患肌少症。
(一)肌少症成因
肌少症的形成有以下幾個原因,彙整給大家參考一下:
-
營養素(蛋白質)攝取不足:
長者容易因牙口不好,而難以咀嚼食物,如:肉類。
因此,肉類吃的過少導致營養攝取不足,畢竟「蛋白質」是構成肌肉的重要原料,若身體有發炎反應,也可能會導致肌肉流失。
-
維生素D不足:
維生素D會參與肌肉的合成過程,因此,若體內的維生素D不足,也一樣可能會導致肌少症。
-
體內堆積過多脂肪:
當身體累積過多脂肪,或身體有發炎反應,都會導致胰島素抗性增加,讓身體更需要分解蛋白質,造成肌肉消減。
-
體內粒腺體功能下降:
因為粒線體功能下降時,也會有神經細胞開始退化或老化的問題,造成神經喪失、肌肉纖維減少,增加造成肌少症的可能。

小心! 肌少症是長者失能失智的兇手! 醫:補充足夠營養,攝取蛋白質可逆轉肌少症
(二)如何預防肌少症
-
維持體內足夠熱量:
長者每日所需熱量與一般成人相同,如果因為咀嚼或吞嚥不好,攝取不夠的營養或熱量,很有可能造成肌少症,因此可以吃一些較好咀嚼的菜餚,如:蒸蛋、肉泥、青菜湯等。
-
充足的蛋白質:
蛋白質是肌肉最主要的合成元素,因此如果沒有補充足夠蛋白質,肌肉就會快速流失,如果是素食者,則需要補充高蛋白飲品,來攝取足量的蛋白質。
-
補充維生素D:
根據統計台灣人有過半都缺乏維生素D,而補充的方式有:曬太陽或補充保健食品。
-
維持規律的運動習慣:
運動是減少肌少症產生的可能,長者可做較低強度的重量訓練或慢速有氧,或尋求專業教練的協助,來維持自身的肌力和肌肉量。
延伸閱讀:肌少症營養品搭配運動挽救肌少症危機!不只老人,年輕人也要注意!、開始走不動、開罐頭有困難?補充肌少症營養品必須超前部屬

小心! 肌少症是長者失能失智的兇手! 醫:補充足夠營養,攝取蛋白質可逆轉肌少症
三. 如何補充足夠的蛋白質
肌少症的飲食補充建議選擇較高蛋白質的食物,乳製品或蛋豆魚肉類,但如果生活步調比較快速的人,也可以直接購買市面上的高蛋白粉,也能有效的補充人體所需蛋白質。
(一)原型食物:
-
雞蛋:
挑選含有豐富蛋白質的蛋白部分攝取。
-
肉類:
可選擇偏瘦的「牛肉」及「豬肉」;還有蛋白質含量最高的雞肉,並可以選擇「雞胸肉」的部位,因為雞胸肉是整隻雞當中,蛋白質含量最高的部位,也含有對人體生長發育的磷脂類。

小心! 肌少症是長者失能失智的兇手! 醫:補充足夠營養,攝取蛋白質可逆轉肌少症
-
乳製品:
可選擇優格、牛奶或是豆漿,乳酪也是很棒的選擇,因為每公斤的乳酪是由10公斤的牛奶濃縮而成。

小心! 肌少症是長者失能失智的兇手! 醫:補充足夠營養,攝取蛋白質可逆轉肌少症
(二)高含量的蛋白補充品:
市售常見的高蛋白補充品中,蛋白質來源以「大豆蛋白」、「乳清蛋白」、「酪蛋白」、「雞蛋蛋白」為主,近幾年來還有「豌豆分離蛋白」可供選擇,但不同蛋白質的來源,他們的蛋白利用率也不同。
-
乳清蛋白的吸收率最高
乳清蛋白含有最多的支鏈胺基酸BCAA成分(將近26%),可幫助保持肌肉形狀,且擁有最高的吸收利用率,是高蛋白來源的首選。
-
大豆蛋白次之
除了高蛋白奶昔,其實也可以直接補充無糖豆漿,搭配碳水化合物或全穀類。
-
豌豆分離蛋白(素食者或有乳糖不耐者適用)
因為豌豆蛋白未含有大豆的寡醣結構,較不會在腸道中產生氣體,適合消化較差的族群,且植物性的蛋白質,也適合素食主義者攝取補充。
因此,有關於肌少症和補充蛋白質的重要性後,我們應該及早調整自己的飲食,不要到了真正年老時才開始,降低造成肌少症和失能失智的風險。
參考連結:
https://heho.com.tw/archives/75220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7/4906682
https://health.ettoday.net/news/2352251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136265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51139/post/201806060069/
https://dementia.gov.taipei/cp.aspx?n=C6AD581FAC83D7F2
https://health.ettoday.net/news/2352251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67782
https://views.learneating.com/nutrition/pea-protein-nutrition/
父母對孩子的身高發展非常關心,除了學校課業外,孩子的成長也是他們關心的重要事情。孩子到底能長多高?孩子的身高發展在什麼年齡段達到黃金期?有哪些食物和運動對身高發展有幫助?另外,常聽到的「轉骨湯」是否有效?拉筋會影響身高嗎?我們一起在這篇文章中找到答案。
長高的關鍵在於「生長板是否閉合」
人體全身骨頭的上下兩端都有生長板,當我們熟睡時,可以透過腦垂線分泌的生長激素,來刺激生成軟骨組織。這些軟骨組織會鈣化變成硬骨,進而讓孩子的身高、骨架得以生長、發育。不只有身高會受到生長板影響,舉凡全身上下,所有會隨著孩子長大而漸漸「變長」的骨頭,都有生長板,負責骨骼的延長。
隨著孩子的年齡持續成長,生長板這個在X光上的「縫隙」,其寬度會漸漸變窄,最後則會密合、消失,當縫隙消失時,就是所謂的「生長板閉合」。
當縫隙越窄,也意味著骨骼成熟度越高,孩子身體的這棟「骨骼大樓」完工的部分也越多,身高也就大致定型了。
那什麼會影響生長板?
充足的睡眠、適當運動,都可以刺激生長板,進而讓骨骼成長。反之,晚睡、不運動、營養不均衡,都有可能讓正在生長的生長板沒有好好生長。
想要幫助孩子有效、健康的長高,爸媽就要把握生長板生長的時間,給予它好好生長的關鍵因素。
幫助長高的6個重要關鍵
1. 幫助長高的關鍵一:把握黃金成長期
每個家長都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長茁壯,為了孩子良好的發育,一定要注意孩童的長高時機,在長高的黃金成長期多補充營養、充足的睡眠,比其他時期都來的「事半功倍」。
以下是男生與女生的長高黃金期:
- 男生:12到17歲長高幅度最多,18歲成年後就比較不容易長高。
- 女生:10到14歲長高幅度最多,如果初經來了以後,長高的幅度會變低。
參考出處:給孩子的轉骨增高黃金術: 轉骨醞釀期 黃金期 補強期, 把握機會
第一階段——轉骨增高醖釀期(贊育醖釀期)(準備成長期)
特徵:男生還沒有變聲,女生月經還沒有來。(國小三年級女生月經就來,或甚至更早,則屬於必須治療的性早熟症狀,不在探討範疇)
通常是8~9歲。
第二階段——轉骨增高黃金期(贊育黃金期 )(黃金成長期)
特徵:男生開始變聲,女生月經來潮。
通常是10-17歲。
第三階段 -轉骨增高補強期(贊育補強期)(鞏固成長期)
特徵:男生開始變聲已滿兩年,女生月經來潮已滿兩年。
通常是18-22歲。
2.幫助長高的關鍵二:規律的運動
運動是促進全身肌肉及骨骼發展,維持身心健康的好方法,對於成長黃金期的孩子而言更是長高的重要幫手。若能每日進行20至30分鐘的跳繩、籃球等彈跳類型運動,將能給予生長板垂直刺激,對長高相當有幫助。
運動小秘訣:堅持正確的運動方式
研究發現,運動有助於長高,這是最有效且最容易實現的方式。但是,並非所有類型的運動都有助於身高發育,骨頭需要「垂直於地面」方向的衝擊力,才能夠刺激骨頭變長,找一個自己喜歡的全身性運動,每天暢快地流汗30分鐘吧!
O排球、籃球、足球、芭蕾、健美操、伸展體操、跳繩、慢跑
X舉重、負重練習、過度運動、馬拉松
延伸閱讀:長高吃什麼才有幫助?把握黃金長高期,運動也能讓孩子長高
3. 幫助長高的關鍵三:充足的睡眠、不晚睡
在身高的發展過程中,生長激素是不可或缺的角色。通常晚上11點到凌晨2點間,是生長激素分泌最活躍的時間,建議成長期的孩子提前於10點前準備就寢,並在11點前進入熟睡狀態,將能獲得豐富的生長激素,對長高有顯著的幫助。
現在的孩子幾乎都晚睡,時常錯過晚上10點到凌晨2點這段體內生長激素的高峰期,造成生長發育的減慢。想要孩子長高高,最好要求他們每天晚上9點前入睡,盡量不要熬夜。
睡眠小秘訣:想長高?睡對時間很重要
人體熟睡後,每 60 至 90 分鐘,就會分泌一次生長激素。而晚上 8 點至隔日凌晨 2 點,是生長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時間。所以,盡量在 12 點前就入睡,且至少睡滿 8 小時。盡量做到,睡飽、不熬夜,就能避免影響生長激素分泌。
各年齡層的睡眠需求時數表 | |
年齡 | 建議睡眠時數 |
1~2歲 | 約12~15小時 |
3~5歲 | 約10~13小時 |
6~13歲 | 約9~11小時 |
14~17歲 | 約8~10小時 |
18~25歲 | 約7~9小時 |
26~64歲 | 約7~9小時 |
資料來源: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 |
4.幫助長高的關鍵四:均衡的飲食
補足成長所需養分就如同給予身體足夠的能量,當身體有了充足的能源,才有長高的本錢,因此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營養均衡,也是孩子生長過程中的必備條件。
飲食小秘訣:飲食均衡,多攝取蛋白質
長高最重要的其實是蛋白質,蛋白質是骨骼與肌肉的原料,能製造骨骼,就會讓身高成長。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很多,牛奶只是其中一種,雞蛋、瘦肉、魚類、豆類、核果也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因此飲食上不可只偏重牛奶,而忽略了飲食均衡的重要性。
推薦閱讀:長高吃什麼?營養師推薦6種長高營養素
飲食小秘訣:吃對食物,還要吃對時間!睡前進食一定要避免
透過均衡飲食補充營養素是長高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不過你知道嗎?如果在錯誤的時間進食,卻可能導致反效果,例如在睡前進食就會對長高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因為人體在飢餓時血糖會降低,為了達到血糖恆定,身體會增加生長激素分泌來維持血糖;相反地,在吃飽、血糖高的狀態時,生長激素就不會有顯著的產量,所以若在睡前進食讓血糖上升,恐怕會浪費睡眠時間生長激素大量分泌的好機會。
5. 幫助長高的關鍵五:心情
學生課業壓力大,面對考試還要面對人際關係,心理層面的緊張、壓抑、焦慮,也會影響長高;有英國醫學文獻指出,孩子生長在父母高壓的管教方式,孩子會比平均身高的孩子再矮2.2公分!因此家長扮演的角色特別重要,不要給予孩子過度龐大的壓力,反而應該適時了解孩子的在學情況,多多傾聽,協助釋放壓力。
6. 幫助長高的關鍵六:避開_4_個會讓孩子長不高的NG習慣
1.垃圾食物
食用過多的高糖精緻零食或是油炸速食,不僅無法補充成長所需營養,也容易使孩子體內的脂肪含量過高造成肥胖,當體內堆積過多脂肪時,會影響生長激素分泌,進而限制孩子的身高發展。
2.不合適的補品
許多補品當中的成分,會有類似性荷爾蒙或是促進荷爾蒙分泌的成分,並不適合成長中的孩子攝取,如果孩子過早接觸反而會干擾內分泌系統的作用而造成性早熟、生長板提早密合等現象。想在孩子生長期時為孩子額外補充營養,建議可以先向醫師或專業營養師諮詢,再根據孩子的生長狀況給予最合適的規劃。
3.塑膠容器盛裝之食品
塑膠容器加熱時會釋放塑化劑,塑化劑是一種環境荷爾蒙,它的化學結構與人類的荷爾蒙類似,接觸後會影響人體荷爾蒙分泌,可能導致性早熟並讓骨齡提前成熟。因此平時應盡量避免孩子使用塑膠容器用餐,並多加留意生活中所用物品的成分。
4. 肥胖
俗話說「小時候的胖不是胖」,許多家長都認為孩子胖胖的沒關係,長大抽高就會變瘦,但如果脂肪過度堆積,可能會刺激荷爾蒙分泌,導致身體出現性早熟的現象,使身高發育停滯。建議避免孩子食用過多油炸類食物,減少體內脂肪堆積,控制體重以免影響發育。
中醫長高偏方:轉骨方真的有效嗎?
孩子轉骨需把握青春期階段,就是女生初經來潮時(約10~14歲)、男生長出喉結開始變聲(約12~17歲)時進行,太早或太晚都不好。
運用轉骨調理身體,雖有助成長發育,但仍然應該依照孩子的狀況,適當的調整,才有機會高人一等!
值得一提,轉骨方不是萬靈丹,孩子的成長需要多方配合才能事半功倍,因此上述的運動、飲食、睡眠三大關鍵還是不能疏忽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