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疾病在2022年國人十大死因排名第四名,僅次於惡性 腫瘤、肺炎與心臟病,由於病患會出現肢體無力、吞嚥困難、不能言語 等等神經學症狀,往往需要長期且大量的生活照顧,此病會帶來 家庭經濟沉重的負擔,若是發生在家中主要的經濟提供者,往往 造成一個家庭的巨變,對於腦中風,大家不可不了解。
腦中風7大前兆
- 臉有沒有歪、肢體有沒有麻痹?
- 會不會莫名的暈眩?而且一暈就暈很久?
- 會不會覺得自己走路不穩、手腳變得不靈活?
- 有沒有感覺莫名的胸悶、頻打哈欠?
- 吞嚥困難、流口水
- 說話困難,理解障礙
- 突然性的視覺障礙(複視、視力模糊、視野缺失)
如果出現上述症狀超過一週的情況,並且具備以下幾點條件:家族中有中風病史,自身曾經有中風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病史,或者患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或糖尿病等三高疾病,就應特別留意是否有中風的前兆。
觀察面部皺紋來早期發現中風前兆是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只要發現法令紋不對稱,其中一側比另一側更高或更低,或者其中一側較淺而另一側較深,都可能是不對勁的徵兆。然而,最容易被忽視、也最難判斷的症狀是頭暈或暈眩。人們往往會認為這只是暫時性的頭暈,但如果持續幾天以上,就要特別注意了。
把握黃金3小時,搶救急性中風
中風的類型中,缺血性中風是最常見的類型。對於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而言,如果在發病後3小時內進行血栓溶解劑靜脈注射治療,可以有效減少中風所造成的後遺症和殘障。
因此,如果出現中風症狀,應立即就醫以爭取治療的時間窗口。中風後的6個月是復健的黃金時期,在這段時間內恢復運動能力的速度最快。要充分利用這個關鍵的復健階段,積極參與醫療專業人員提供的復健治療計劃,可以降低身體殘障程度,恢復日常生活功能,擺脫中風後的憂鬱,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國民健康署呼籲大眾牢記FAST(快、快、快)這個辨識中風的關鍵口訣,以了解中風的早期症狀,並明白「急性中風搶救黃金3小時」的重要性。
1.「F」就是FACE-臉歪:請患者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
2.「A」就是ARM-手軟:請患者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
3.「S」就是SPEECH-大舌頭: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
4.「T」就是TIME-記下時間、快打電話:當上面三種症狀出現其中一種時,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送醫,爭取治療的時間。
腦中風原因
中風,俗稱腦血管疾病,是一種突發的情況。當腦部的血管遭受阻塞或破裂時,會導致大腦區域或整個腦部功能的突然失調。腦組織因為受到壓迫或缺乏足夠的血液供應而造成功能損害或組織壞死。
這種情況是指腦部某一區域的血管突然出現問題,可能是被堵塞或破裂,導致該區域的腦細胞因缺血而死亡或受損,進而影響該區域所控制的肢體功能、語言能力或意識狀態。如果不能及時接受有效治療,患者可能會留下中度到重度的殘障,需要依賴他人協助執行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動,例如進食、穿衣、沐浴等等。
腦中風可以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兩種類型。
缺血性中風指的是腦血管的阻塞,而出血性中風則是由於血管破裂而形成血塊。
(1)出血性中風的發生原因
在過去的中風病例中:
老年人中以缺血性中風為主,而出血性中風只佔了20%。
年輕人中約有50%~60%是屬於出血性中風,其中男性佔了60%~70%。
對於年輕人的腦出血原因研究顯示,主要是因為血壓控制不佳所致,還有其他常見原因,如顱內動脈瘤或動靜脈畸型。冬季和春季是腦出血發生的高風險季節。天氣突然變冷或忽冷忽熱,導致血壓急劇上升,容易造成腦血管破裂出血的意外事件。
(2)缺血性中風的發生原因
而缺血性腦中風則是由於腦部血管阻塞,造成某個腦區域無法得到足夠的血液供應而壞死。通常是因為「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提早發生和控制不良,導致全身血管提早硬化,進而引發年輕人的缺血性中風或早發心肌梗塞。
許多年輕中風患者在發生腦中風時才驚覺自己長期患有糖尿病或血脂異常卻不自覺,錯過了預防腦中風的機會。此外,有一部分年輕人的缺血性中風是由於血管受到不當外力,例如外傷或整脊不當所造成的動脈剝離。然而,在臨床上,危險因素控制不良,特別是「三高」等情況更為常見。
腦中風有這三大類
一、腦缺血性中風:
大腦血管因阻塞不通,以致大腦沒有血液供應而出現中風症狀。
(1)腦血栓:腦血管發生粥狀硬化時,容易產生血栓引起腦血栓的情況。高血壓、糖尿病易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加速產生。
(2)腦栓塞:指腦血管突然被血液帶來的塊狀雜質堵塞,該血管支配的區域也就壞死而引起腦機能障礙。
二、腦出血性中風:
大腦血管破裂,使大腦神經受損而出現中風症狀。
(1)腦出血:主要誘因是血管硬化,再加上血壓驟然升高。常發生於中年以後的男性、肥胖、高血壓或糖尿病控制不良、工作忙碌、心情緊張、盛怒爭吵、用力解便者。
(2)蜘蛛膜下腔出血:典型症狀是突發性的劇烈頭痛,常見原因包括腦動脈瘤破裂、先天性動靜脈畸型出血。
三、暫時性腦缺血發作
係因暫時性腦部缺血引起中風症狀,但一般在 24 小時內可完全恢復。此為缺血性腦中風的預兆,通常不會留下後遺症,但在 1 至 3 個月內發生腦中風的危險性頗高,最好能前往醫院接受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
腦中風常見症狀
- 眩暈、嘔吐、頭痛
- 一側或兩側肢體無力
- 嘴歪眼斜
- 吞嚥困難、流口水
- 步態不穩、運動失調
- 言語不清或無法說話、溝通困難
- 大小便失禁
- 視覺障礙(複視、視力模糊、視野缺失)
- 抽搐
腦中風有哪些治療方式?
常見的腦中風治療方法包括機器人輔助訓練和模擬行走狀態,以及針灸中風穴位、頭皮針和耳針治療,這些方法被認為可以刺激腦細胞活化。此外,還有注射營養針,其中含有促進神經生長的祕方,而一次注射的費用可能高達六至七千元甚至更高。
近期腦中風治療的發展包括經顱磁刺激,通過磁場影響大腦皮層以刺激神經元的活動,以及穿戴式放電裝置,使用電刺激來產生運動。甚至幹細胞治療也被應用於腦中風,以促進神經再生。
然而,這些新穎的治療技術如果僅僅被動接受而沒有有效的復健運動配合,未必能真正恢復行動功能。這是因為即使透過治療或穿戴裝置成功建立了神經連結或產生了運動信號,仍然需要進行相當高強度的復健訓練,才能使神經回復正常並恢復動作功能。
「靠機器或技術被動產生100次動作,不及靠自己主動做1次動作好!」因此,在尋求腦中風治療時,建議民眾積極主動地進行正確的復健訓練。然而,需要特別注意一些錯誤的迷思,以避免訓練不當導致退步的情況發生。
重塑神經 復健訓練是重要關鍵
腦中風指的是腦部組織的血液流動受阻或血管破裂出血,導致腦組織缺氧並壞死。然而,在急性期緊急處理後,血液灌流逐漸恢復,腦組織水腫減輕,神經細胞展現出獨特的再塑性和腦皮質功能重組,從而使動作功能得以恢復和學習。再塑性與動作恢復和再學習密切相關,通過大量的訓練,我們可以增強再塑性,並使動作功能恢復到最佳狀態。因此,在腦中風後的復健訓練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癱瘓症狀的恢復
臨床觀察顯示,腦中風後約有近九成的患者會出現半身癱症狀。總體而言,大約95%的中風患者在發病後11週內達到最佳神經功能恢復。
中風的嚴重程度會影響恢復時間:
- 輕度失能者約需2個月達到最佳神經功能恢復,
- 中度失能者約需4個月,
- 而重度失能者則需5個月。
- 一些嚴重案例可能需要長達18個月才能達到最佳的神經恢復狀態。
因此,在所謂的黃金復健期(約3個月),患者可以通過大量的復健訓練來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和學習。
二、失語症狀的恢復
此外,大約三分之一的腦中風患者在急性期後會出現失語症,然而,到了中風後6個月,這個比率大約會降至12%到18%。儘管導致失語症的病灶因人而異,恢復時間也有所不同,但整體而言,比起動作恢復,失語症的康復時間通常更長,有些情況甚至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
三、吞嚥障礙症狀的恢復
吞嚥障礙也是腦中風病人常遇到的一個難題,大約40%的單側偏癱腦中風病人會出現吞嚥障礙的問題,若是腦幹中風或是雙側腦均有中風的情況,則吞嚥障礙的情況就會更加嚴重,恢復的時間也會越久,而這些可能會使得病人更容易出現營養不良以及發生吸入性肺炎等合併症,因此也是復健醫學需要費心處理的項目之一。
腦中風病人長期的基本日常生活功能可從以下數字看出一些端倪。一般而言,大約有近五成至八成的病人最終可以部份獨立甚至完全獨立執行日常生活功能,另外也有約五成五至八成的病人可以在中風後三個月達到獨立行走的情況(不過可能依舊需要柺杖或者副木協助)。
影響這些病人長期基本日常生活功能之因素眾多,包含年紀、是否有心臟病或者糖尿病等共病症、腦中風範圍是否過大、偏癱嚴重程度,以及腦中風發生後到復健開始的時間是否太長均是要評估考慮的重點。
腦中風會好嗎?
腦中風是否能夠康復?肢體功能是否能夠回復到過去健步如飛的狀態?有沒有機會離開輪椅?這些問題是許多人關心的疑問,也是患者所期待的結果。專家指出,抓住腦中風復健的黃金期並進行主動型復健是至關重要的,單純依賴機器治療不僅效果不佳,還可能產生逆效果。
醫生指出,患者在經歷腦中風後需要先度過「急性期」,接著進入「亞急性期」才能真正開始復健。市面上有許多聲稱能促進神經生長而無需復健的治療方式,然而這些方式未必對恢復動作功能有正向的效果。
根據美國衛生研究院的臨床研究顯示,接受血栓溶解治療的缺血性腦中風患者,在治療後三個月內,其康復機會增加了33%。
當患者的生命徵象和神經症狀穩定下來,進入急性後期時,醫院的醫療和復健團隊會進行評估,以確定適合進行復健的時機和制定相應的復健計畫。復健的目標是在治療期間的3-12週內,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恢復患者的步態和運動能力,訓練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升語言和吞嚥功能,加強獨立性,並使用輔具來彌補身體功能上的喪失。
推薦閱讀: 《中風急性後期醫療復健團隊陪伴病人走過復健黃金期》
腦中風後遺症
腦中風的後遺症包括肢體運動功能障礙、肢體感覺功能障礙、語言障礙、吞嚥障礙等等。其中,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是最常見且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影響最嚴重的問題。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和復健密切相關,越早開始進行復健,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就越好。
預防腦中風
大部分的腦中風是可以預防的
由於腦中風被稱為「生活習慣病」,預防措施必須著重於改變日常生活中的飲食和作息。根據最新的全球性研究,超過90%的中風危險因素是可以避免的,其中大部分與生活習慣密切相關。透過改變生活習慣,我們能夠避免75%的中風風險。
-
養成每天運動習慣:
運動可以提高新陳代謝率、避免肥胖和「三高」等代謝症候群,更可以增進腦部的健康,對於預防腦中風和神經退化如失智症等相當重要。 運動接觸太陽,維生素 D 製造增加,不但增進骨質健康,更可以避免血管硬化。
如,維持每週五次(或至少3次)、每次30分鐘,依身體狀況挑選健走、伸展操、跳舞、慢跑、騎自行車等活動。
-
每日 5 蔬果:
蔬果中的抗氧化物可以降低身體自由基的傷害,維生素 B12 和葉酸可以減少同半胱胺酸的產生,避免血管和神經毒性。礦物質如鎂和鈣可維持血管彈性,降低血壓。水溶性纖維則可以平衡血糖和血脂。
-
少吃精緻澱粉和含糖飲料,改吃五穀雜糧和多喝白開水:
可避免高血糖造成血管壁的膠原蛋白老化。水分和五穀中的粗纖維,則可以增加排除腸道毒素,並減少油脂和糖的吸收。
-
增加好的油脂,避免反式脂肪的攝取:
地中海飲食中的橄欖油,和台灣的綠金苦茶油,都可以有效改善血脂肪,減少中風的風險。而攝取過多的反式脂肪,如油炸物糕點等,則是百害而無一利。
-
定期的健康檢查:
由於中風的年輕化,過了 35 歲就有需要定期健康檢查,了解健康狀況,儘早預防腦中風。近年來發展的顱內及頸動脈超音波檢查能及早發現血管的硬化。腦部核磁共振,更是診斷腦血管疾病的利器,醫師可以清晰地看到腦部血管的狹窄病灶,甚至是微細的無症狀中風,及早進行預防和治療。
利用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服務內容包括BMI、腰圍、血壓、血糖、血脂等心臟病重要危險因子的檢查。及早發現身體異常,調整不良生活習慣及控制三高等危險因子,遠離疾病威脅。
健康檢查時,尤其是掌握三高關鍵控制數字:若發現有三高問題,務必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如需用藥,應遵照醫師指示用藥及定期回診追蹤,將三高數值控制在血壓<140/90mmHg、醣化血色素<7%、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00mg/dl。
-
維持健康體重
肥胖(超過理想體重20% 以上)會增加高血壓、冠心病、心衰竭或中風的風險,建議BMI維持在18.5 ~ 24.9之間,腰圍男性小於90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若能適當減重,預期每降低10公斤體重,血壓約能降低5-20mmHg。
-
拒絕菸品危害
直接吸菸或被動吸入二手菸,都會增加罹患中風的風險,鼓勵民眾要立即主動戒菸。
只要透過平時保養、飲食調整、持續運動,並配合醫師進行三高控制,加上定期健康檢查,年輕的你和妳就能夠遠離腦中風。
(以上部分腦中風預防方法參考國民健康署的建議)
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FAST辨別腦中風症狀